大康风云录_第254章 橘生淮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4章 橘生淮北 (第3/4页)

第四年,终于得到了一次大丰收。洛阳并不产米,李唐宁可不要税收,免了槽运,也要做成这一文一斤的米价稳定大本营,安定人心。

    史书称赞,万民敬仰。可见粮是民生之本。

    先说槽运,便是大船水运,一斗米上船,需要人工搬运,用的官船,需要水手四名,纤夫若干,过黄河险滩。用命赚钱,一斗米至少需要4文钱。这还不算槽运税收。

    把米从江南运到洛阳,一斗米仅仅成本就高达8文。

    四年以后,便恢复了槽运税收。一斗米大约在十二文左右,仍是合理的价格。首都保证了,其他地区呢?

    柳州地质极差,粮食年年欠收。便是这极差的份额,还需缴纳三分税收。如此,也没人愿意种地了。

    既然差粮食,便需要人前来运粮。偏偏柳州和洛阳又有不同——漕运不通!

    米价经了江南漕运,变成了每斗十二文,却还需要商人过两个州把粮食送来,如是走官道,价格需要涨两倍,便是三十六文一斗。

    柳州不比洛阳,遍地黄金,又比不得扬州,鱼盐天下富。贫瘠的土地,背后是重重高山,妖兽盘踞。

    若是赶上好年成,勉强自给自足还好,荒年米价成了天价,一斤大米最少也会买到十文。若是再有商人投机倒把,价格还要贵上三层。

    这样的价格,别说普通百姓,便是修士也吃不起。

    粮食不够吃,便有了争端。有限的粮食如何分配,究竟是平均分配,还是有力量的人该占有更多。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实在是地区特色,但使有一条路走,也不至于把人逼上另一条路。

    老人值得怀疑。

    言语可信度便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