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 华北危局 (第1/6页)
“委员长钧鉴: 至此国家多事之秋,国民同仇,将士敌忾。乃民心可用,三军可战。弟蜗居北方,势小力孤,然不能以国家名族之痛而不顾,率三军抵御日寇于长城内外。别有用心者多为不齿,或为弟愚钝,多为水火,故将士虽有杀敌报国之心,碍在位者维权谋私之心不死,实乃国之大害。 借关外大胜,弟喜极而涕。望重振国威,驱逐列强,还国民一青天世界。 百川顿首” 蒋介石一来到北平,屁股都没坐热,就被阎锡山将了一军。这封信来的实在是太及时了,而且报纸上一登,山西抗日首领——阎锡山,在全国的各界中的声誉一下子从军阀上升到了英雄的地步。 阎锡山在给自己造势,作为少数几个能和蒋介石斗的难解难分的军阀。阎锡山在山西和绥远,这两省的根基,是谁也动不了的。 这就是底气,晋商大力支持阎锡山主政晋绥,就像江浙财团支持蒋介石一样,他们都是一方财团的代表人物。 要不是,北伐结束后,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部和阎锡山、冯玉祥的分歧较大,说不定蒋介石连上位的机会都没有。 “敬之太无能,让阎某人步步走在前。一招错,步步错,现在一个危局,华北各方势力已经错综复杂,抗日的抗日,反政府的反政府。俨然成了多方诸侯共管的局面,反而中央政府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蒋介石伤神的揉着脑门,他就不明白了,红军怎么又和阎锡山走到了一起。 蒋介石对于中央军在正面战场确实很失望,17军的进攻不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