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明_第43章 军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3章 军装 (第4/5页)

总结会上,也有战士提出,在激烈的战斗中,无法辨认身边的人到底是自己人还是敌人。因为,大家的衣服都不相同,又飞溅了鲜血,匆忙之中,根本无法辨认。除非是同一个小队的战士,互相之间非常熟悉。否则,在电光石火的一刹那,要判断出是否自己人,还真是不容易。为了保护自己,往往需要先下手为强,极有可能导致自己人误伤。

    在柳树沟的战斗中,战士们都是靠三棱刺分辨敌我的。三棱刺这种奇怪的武器,只有护卫队才有,敌人是没有的。靠着这一点,总算没有出现大的差错。可是,以后要是武器的种类多了,要辨认敌我,就有点难度了,误伤是不可避免的。

    张准认为,战士们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必须立刻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是拥有独特的军装。他盘算了一下精盐的收入,觉得做军装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明朝时期,民间的衣料,冬天主要是棉布,夏天主要是纻布(苎麻做的布)。棉布和纻布并不像铁料那么难搞到,尤其是棉布更加便宜。

    来自江南的棉布,在山东大量的倾销,每匹棉布的价格,在六七百文左右。一匹棉布,足够一个战士做三套军装了。折算下来,每人三套军装,大约要六十两银子。加上人工费用,大概是一百两左右。总的费用支出不会很大。

    军装讲究的是结实耐用,经得起磨损,因此,选用的布料,肯定是粗平布(即粗布)。在粗布里面,灰色又是最便宜的,用草灰染色而成,每匹粗布的价格,大约在五百文钱左右。同时,灰色是最利于隐蔽的颜色,还是最耐脏的颜色,考虑到护卫队的特点,选择灰色是最好的。

    杨映菡听张准说明情况,点头说道:“我将刘婶、王婶、牛婶她们都叫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