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章 有条不紊 (第4/6页)
,逻辑也清晰—— 这也得益于顾辙的管理有方,一开始定的目标和纪律比较好。 顾辙在动手之初,就是想好了“这些代码以后是要卖的”,压根儿没认为自己能亲自运营。 所以他非常重视写代码时的注释工作,严格要求每个拿钱的码农都把每个模块每一个代码区片统统写上注释。 顾辙本人是不懂编程的,但作为20年后重生回来的,他多多少少知道些行业常识。 而他后世所知的程序员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自己新写的代码加注释:加了注释对自己的工作帮助没那么大,却便于后来接手的人快速上手。 所以后世有些相对阴暗的码农,经常在那儿调侃“不写注释就是防止被优化”,“注释写得太容易看懂,哪天老板嫌你过了35岁想开了你换年轻精力好工资低的,你都没处哭”。 但好在03年的码农们倒是没这么卷的心理,主要是如今码农人数还少,而且行业还在高速发展期。 现在的基层码农,五年十年后几乎必然可以踏上管理岗,不用担心知识结构老化、一线拼代码拼不动被卸磨杀驴。 而老板们因为也还没有“程序员年纪大了该换年轻人降低成本、加强加班强度”的念头,所以也不重视注释、不重视“留个备胎随时替代掉目前的程序员”这一后手。 似乎唯独只有顾辙重视了注释工作,这事儿推进起来阻力也就不大,干活的人也没什么抵触。 少数几个就是不愿意写注释、乱写注释的大四学长,顾辙通过刘凯了解过之后,直接就开了。同时恩威并施给那些好好写注释的学长加钱,内部管理矛盾就暂时压了下去。 3月10日,当顾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