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37章:诗文争锋 (第2/9页)
G “此诗看似简单,实则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二十八个字中,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辩证之理。” 另一名大师感慨道, “前贤曾以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诗赋文章。其一,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其二,事出意外曰意高妙。” “其三,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其四,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此首《泾溪》正是理高妙之杰作。” “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 “然,透过表象看其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之本源。” “舟是人驾的,舟之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大师的分析字字入理,将这首顶尖文宗写就的诗文,分析的颇为深刻。 原本还有些不能理解其中深意的文士,闻言之后纷纷面露喜色,“如此说来,这首《泾溪》当真精妙。” “此次六国诗会,我大晋有望了。” 又有第三位大师看着这首诗,感慨道,“不愧是卫温卫文宗,一出手便是不凡诗作。” “而且此首《泾溪》,恰恰符合了我大晋之现状。” “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安乐’正如泾溪的‘平’;句中‘兴、亡’正如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